网络谣言的典型案例1

昨天在人民网参加食品安全科普与网络传播座谈会。议题之一是,为什么很多谣言屡屡出现,十几年了仍然在反复传播?为什么辟谣很难,传谣很容易?我想了几个原因:1谣言有吸引眼球的天性,不顾逻辑,而辟谣只能基于科学,逻辑严谨,这样就没那么吸引人,2受众一茬一茬成长起来,总有人觉得老谣言很新鲜,辟谣就像教小学生,也要一批一批反复教。

4对健康相关信息来说,界定谣言有困难。有些说法加入了科学词汇,看似专业,但带有部分错误内容,非专业人员很难鉴别。5制造和传播谣言代价很小,收益却可能很大。对媒体和企业来说都是如此。所以他们有制造谣言的动机。6科普人士学科知识不够广,说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就容易出错,或者用词把握分寸不够精准,引起受众的误解。各位朋友可以继续补充

1、网络谣言的典型案例

1、柑橘蛆虫事件。2、”地震”传言令山西数百万受惊民众。3、“爆炸谣言”导致江苏盐城群众大逃亡和部分民众遇难。一、柑橘蛆虫事件:1、“告诉家人、同学、朋友暂时别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2008年的一条短信这样说。自2008年10月下旬起,它导致了一场危机:仅次于苹果的中国第二大水果柑橘严重滞销。

21日,四川省农业厅对此事件辟谣,称传言不实。二、”地震”传言令山西数百万受惊民众:1、2010年2月20日至21日,关于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山西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21日上午,山西省地震局发出公告辟谣。山西省公安机关立即对谣言来源展开调查,后查明造谣者共5人。

2、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以及通过第三方平台或者自建的网站进行交易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行为的查处,适用该办法。办法将于10月1日起实施。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依法查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加强网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证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3、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包括以下情形:(一)网上刊载的食品名称、成分或者配料表、产地、保质期、贮存条件,生产者名称、地址等信息与食品标签或者标识不一致;(二)网上刊载的非保健食品信息明示或者暗示具有保健功能;网上刊载的保健食品的注册证书或者备案凭证等信息与注册或者备案信息不一致;(三)网上刊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信息明示或者暗示具有益智、增加抵抗力、提高免疫力、保护肠道等功能或者保健作用;(四)对在贮存、运输、食用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的食品,未在网上刊载的食品信息中予以说明和提示;(五)法律、法规规定禁止从事的其他行为。

谣言 网络 案例 典型